02 November 2008

風險?在金融危機期間,這可是個閃亮亮的題目。可惜這一篇不是你想的那樣,如果你是對金融危機題材有興趣而誤闖, 那你可以直接關掉了。這一篇仍然跟過去一樣,是一篇科技宅男的思路軌跡、一些理財上零零碎碎想法的小整理。(自 high 文~~)

我對風險這個字開始有感覺,始自於去年開始學一些理財相關的事,之前的生活,就是程式+程式+程式。其實現在還是 (笑)。 那時剛開始接觸,和熱心的同事們一直討論著股市/基金的東南西北,也曾作過靠股市致富的白日夢。不過這白日夢沒幾個禮拜就醒了,原因還蠻單純的, 只是看了綠角的部落格,然後花了一個週末k一本書。相較許多人是在市場中失利,搞到賠光光才恍然大悟。我真的覺得自己幸運到不行。

那本讓我醒來的書是 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,作者是 William Bernstein。中文譯名叫 "投資金律",雖然中文版已經絕版了, 好在圖書館還借的到。本書提到投資的四個支柱,分別是風險、歷史、心理學、產業。書中一開頭深入討論 報酬來自於風險,這讓我大有矛塞頓開之感。

沒有風險就沒有報酬,更高的報酬來自更高的風險,然而,高風險卻不等於高報酬。

喔喔喔,我真的想大喊 eureka!! 人生在世,遇到這種開竅的時刻真的不多。相信很多人,包括我,遇到了這個 moment,都會像阿基米德狂喜般地從浴室衝出來,大聲告訴世人自己的發現。我剛看完這本也像是瘋子一樣,遇到朋友、同事就狂推薦....... 不過....... 當我轉述 Bernstein 的一句話給朋友:

投資不能賺錢,只能讓你不會變窮

....well, 我很清楚的看到對方臉上三條非常粗的黑線.... "風險" 和 "賺錢" 這兩檔事,大部份的人都會想聽後者吧? 長期推廣被動指數化投資的綠角也曾提到 -- "能夠接受類似觀念的人,跟他/她的成長背景和經歷很有關係。" 嗯,我後來想想也是如此。

anyway... 這篇不是投資金律的讀後感+推薦文,所以也不細談了。從那時候起,風險就一直掛在我心頭,從此思考任何事,總是會不自覺的拿風險過濾一下。而我現在處在正在創業的公司,風險這兩個字,纏得我更緊了。

有看過流言終結者 (Discovery Myth buster) 嗎?身為一個 tech geek,mythbuster 很自然地成為我定期收看的節目。 裡面的兩位主持人,分別是 Adam 和 Jamie,各自浸淫特效數十年,在節目中完成一項又一項的精彩流言驗證。有一點值得觀察的是 Adam 生性 活潑大膽,愛冒險,較無厘頭。而 Jamie 則是完全相反:嚴謹負責,知識豐富,重視風險。 想像如果這節目只有 Adam 一個人的話,以 Adam 橫衝直撞的作風,那這節目肯定是場災難,沒多久一定在火災/水災中結束。反之只有 Jamie 的話, 缺乏神來一筆的新意,太過沉悶,節目收視率只會跌跌落。兩個人的組合正好 perfect match,創造了長紅的收視率。

冒險創新和風險控管本質上完全相反,但個人認為是同樣重要的。只偏創意,就像是只有 Adam 的衝勁,但是卻沒有像 Jamie 那樣嚴謹的意識在把關。 沒有考慮風險,等於車子沒裝煞車,這樣真的到的了目的地嗎?

回到理財... 風險控管在理財中,我們可以透過資產配置和分散投資來達到降低風險。一般講資產配置都是提到將資產分散到不同的標地。 不過我在另一篇文章 (找不到了...) 中讀到一個特別的觀念,文中將資產配置的精神推到更廣,它將人本身也算是成是一個資產,必需一起納入配置中:

  • 如果任職於穩定的大公司 or 公務員,那麼你的投資項目應當增加小公司的比例,藉由多冒些風險提高投資的報酬
  • 如果任職於小公司,那麼應當多投資已開發國家的大公司,因為不景氣時大量小公司倒閉。不僅自己待的小公司倒了,連帶持有其他小公司的股票也受損。
  • 如果你身在上市公司,握有公司股票,那麼應當減少自己公司的持股,提高持有其他產業的股票。 因為如果公司倒了,不僅失業,原持有的股票也成壁紙。這是雙重打擊,風險太高。

把自己當成配置的一部份,風險控管將更加的完整。

常常會聽到有人會說,投資股市債市,不如投資自己。well... 投資自己是值得去做的事,像是投資自己多學習能夠增加一技之長, 的確降低了失業的風險,但如果 "只" 投資在自己一人身上,那就完全沒有分散到風險,這是很危險的事。 自行創業的人算是這類人的極致,他們的資產自然是全部集中在自己的新創事業上,而且,幾乎是不成功便成仁。 在這麼高的風險下要存活,我想風險的控管勢必是重要的一環。至於怎麼做,我沒有經歷過創業,自是一概不知。 但我猜也許是靠人脈來分散風險吧?在危機時能夠靠人脈度過難關,能撐得越久,就越有機會成功。畢竟創業的成功與否,機運佔很大的部份。

接下來做個題目吧,利用分散的方式對自己實做風險控管:

國家經濟:我目前居住在開發中國家,台灣。賺取台幣薪資,台灣經濟未如已開發國家穩定, 本身風險已高。因此必須多持有已開發國家債券,及大公司的股票,並且減低持台股,台幣的比例, 當台灣發生危機時,工作本身雖然已受創,但最少還可避免資產損失。

居住威脅:台灣與中共之間一直保持著奇妙的平衡,這平衡能夠撐多久實屬未知。 並不是說平衡倒向哪一方,風險就特別大,而是 "未知" 本身才是風險。對未來越不確定,風險越高。 相較日本、澳洲、美國、歐洲等地,台灣目前風險實是大的多。最直接降低風險的方法就是狡兔三窟。 有本事拿綠卡,沒本事也要有國外的親友可以暫時依靠。

工作類型:目前我在科技創業的小公司裡奮鬥,雖然只是員工,並沒有面臨自己創業那種巨大的風險, 但風險也是挺高的了。所以在資產上小型公司的持股必需減少。網路類的持股也要降低。

結語

其實上面聊到的很多只是純技術面的考量.... 真正的大絕招應該是 "下流志向" (註) 提到的互助來降低風險 -- 如果在別人危險的時候,你願意伸出援手,而你危險的時候,有人願意幫你,整體的風險自然就大幅降低。 簡單講就是人脈。不過這種大絕招宅男是很難想像的。

註:下流志向是一本討論日本教育的書,主要探討現在學生學習的心態,以及繭居族的問題,有不少洗腦袋的新觀點。 好吧,我承認當時是看到下流兩個字就去翻了一翻.....